1)第459章 杀鸡儆猴_重生电子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汇丰银行彻底把竞争对手渣打银行甩在身后,成为香港金融业当之无愧的霸主,其实也就是战后这三十几年的事情。而汇丰在最近这三四十年迎来的飞速成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抓住了香港工业崛起的机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的华人老板们根本无法走进像汇丰这样的英资大银行去寻求贷款。但汇丰最先放下了自己的身段,比如包俞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船王,离不开汇丰前任大班桑达士爵士的大力扶持。

  而沈弼早在六十年代担任汇丰银行会计部主任之时,就开始大力支持华人企业的发展。香港工业化初期的塑胶花、电筒、玩具、纺织、假发等行业,都得到了汇丰大量的信贷支持。汇丰也在香港工业的突飞猛进中,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资本都是逐利的,所以汇丰并没有任何的国别情节。李嘉城收购和记黄埔、包俞刚收购九龙仓和会德丰,李昭基收购中华煤气。华人资本把英资公司一个接一个收入囊中,背后都是汇丰在提供资金支持!

  但是在最近这几年,香港工业向电子产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汇丰对香港工业界的影响力却遭到了严重的挤压。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香港电子业的龙头企业东方集团,选择了与佳华银行以及渣打银行合作。

  其实李轩与汇丰银行也有一定的合作,比如之前东方集团收购RCA公司时,汇丰和他旗下的美国子公司海丰银行都是主要的信贷银行之一。但是信贷是李轩引导香港电子产业按照自己意愿发展的一支重要触手。所以他一直都有意无意的把汇丰银行这个香港的金融沙皇,排斥在东方系的影响范围之外。

  经过这几年的布局。香港电子工业围绕电脑和游戏产业为核心发展的基础已经基本形成,东方集团在其中的统治地位已经不可动摇。而汇丰最近这几年的一系列动作。其实在不断的弱化自己在香港的特殊影响力。

  汇丰在香港一直有影子央行之称,拥有许多特权。比如汇丰不但是港币的发钞行,还是港府的主要往来银行,更是香港银行公会中央票据结算所的管理银行。

  这让汇丰在与其他对手竞争时,几乎立于不败之地。但随着九七大限临近,汇丰其实与怡和一样,早已经积极开始为自己寻找退路。只不过汇丰的管理层更加明智,低调的把所有行动隐藏在幕后。

  汇丰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三脚凳”战略布局,希望能从一个地区性银行。转型成一个以亚洲、美洲、欧洲为三角支撑的跨国银行。所以早在1978年,汇丰就出手收购了全美第十三大银行——海丰银行,从而在北美市场建立起了扩张支点。

  之后汇丰又把目光投向了欧洲,它先是在两年前收购了了伦敦的詹金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