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0 折戟的木兰花和蓬勃的全球化_纽约1995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木兰花》爆发了,新闻集团的小报率先开枪,其他媒体立即跟进,从批评《木兰花》转向喷阿汤哥这个人。

  阿汤哥信仰山达基教的事情又被媒体拿出来反复炒作,称他已经被山达基教控制了,甚至声称《大开眼界》中凌乱派对的剧情,就是山达基教控制阿汤哥以及其他信众的方式。

  然后是他和妮可基德曼的感情问题,比如妮可为了事业选择暂时不要小孩,而阿汤哥似乎非常希望有孩子围绕在身边,即便这对夫妇已经领养了两个孩子,阿汤哥依旧表示还是希望和妮可有自己的孩子。

  因此,阿汤哥一天几个电话找白奎因,让他想办法解决问题,弄得白奎因假期都没过好。

  周一返工,韦德马克映像及时调整策略,将《木兰花》转为有限发行,只有几个大城市的少量影院继续上映,空余的银幕紧急调了一批《海上钢琴师》的拷贝顶上。

  其实《海上钢琴师》(原名:1900传奇)已经在意大利和欧洲地区上映了。

  而且,为了和韦德马克映像合作,导演兼编剧的托纳托雷一开始创作剧本的时候就用的是英语,全片都是使用英语对白。

  但是名导总有名导的脾气,欧洲原版时长165分钟,一刀不剪。

  韦德马克映像拿回美国之后,面对这么长的放映时间,心里也拿不准,于是从八月开始只是在少量艺术院线放映,收获的评价总体还不错,但不够好,负面的反馈果然集中在片长上面,观众认为该片的节奏有些拖沓。

  这其实是美国观众和欧洲观众的电影审美的差别,欧洲观众更加能容忍导演的个性化发挥,只要能讲出一个好故事就行。

  而美国观众观看工业化的好莱坞电影太多了,对电影叙事的节奏已经形成了一种审美定式,什么三段式结构、什么开场半小时要干什么,最后二十分钟要干什么,全都有一整套的“范式”,一旦影片跳出了美国观众习惯的结构,便会让他们感到不适。

  于是白奎因果断暂停了大面积公映,在说服了托纳托雷后,请好莱坞资深剪辑师对原片进行了“手术”。

  “术后”的《海上钢琴师》瘦身到了125分钟,本计划到圣诞档再大面积公映“瘦身”版本的,没想到《木兰花》遭遇票房滑铁卢,只好向拉《海上钢琴师》顶上了。

  125分钟版本的《海上钢琴师》果然符合了美国人的胃口,加上马上就是2000年,也就是千禧年,《海上钢琴师》的名字中带有“1900”的字样,韦德马克映像宣传的时候,便主推什么“百年秘史”啊、海上“阿甘”啊,“爵士乐”真正的主人啊,这类吹牛不缴税的宣传语。

  反正美国的电视台,你要打广告,只要给钱就行。

  不管是正儿八经地广告,还是带有一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